捷诚节能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数字经济头条 > 东莞科创“十四五”规划出炉,经济产出密度全国第三

东莞科创“十四五”规划出炉,经济产出密度全国第三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22-03-28 1038 1 0

  3月28日,东莞市政府印发《东莞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从迈向国际先进制造创新中心,实施科技创新重点任务,营造最优科技创新生态,强化规划实施保障四个方面,全面规划“十四五”期间的科技创新工作。

11.png

  基础条件:经济产出密度全国第三

  “十三五”时期,东莞科技创新工作迈上了新台阶。

  科技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松山湖科学城纳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范围,东莞科技创新跃升“国家队”。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2.22%大幅提升至3.54%,达到主要发达国家水平。

  全链条创新体系完成构建。构建了以“源头创新﹣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为核心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国唯一的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建成并向世界开放。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6385家,是2015年的6.47倍。

  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社会研发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比例达94%。

  多层次区域创新格局形成。松山湖高新区建设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滨海湾新区成功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引领高质量发展成效凸显。2020年,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占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50.9%、37.9%。全市实现地均GDP达到3.92亿元/平方公里,经济产出密度在全国主要城市位居第三。

  战略定位: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十四五”期间,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

  以推进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强化源头创新能力,打造前沿科技创新高地。

  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优化创新生态,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与创新型企业为重点提升创新能级,推动先进科技成果在东莞汇聚转化,促进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形成发展新优势,打造科技支撑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全面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大力引进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和服务环境,打造大湾区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22.png

  发展目标:研发投入强度达3.67%

  到2025年,东莞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制造强市取得显著成效,国际一流的松山湖科学城初步建成,整体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更加成熟,创新创业生态更加完善,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显著提高,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撑。

33.png

  发展布局:“一核一轴多节点”

  以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松山湖科学城)为核心,努力构建“一核一轴多节点”的科技空间布局。

  一核:强化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引领核心作用。强化松山湖高新区与松山湖科学城的创新引擎功能,率先形成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基本框架。

  一轴:推动创新资源沿广深港科技创新走廊轴线集聚。以莞深高速串连的“中心城区﹣松山湖科学城”沿线区域为重点。沿创新走廊布局打造三大科技产业创新带。

  多节点: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推动重点领域突破。集中土地、资金、项目等资源,在全市范围内重点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44.png

  重点任务:五大聚焦17项重点工作

  聚焦松山湖科学城,举全市之力推动共建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包括建设国际一流的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高水平的大学与科研院所,建设世界一流生态科学城。

  聚焦产业技术需求,构建紧贴世界前沿的技术创新体系。包括推进重点领域核心技术攻关,构建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聚焦新动能培育,打造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主阵地。包括构建新兴产业培育全链条服务体系,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推进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建设高质量的创新集聚区。

  聚焦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国际竞争力创新型企业。包括建设全生命周期孵化育成体系,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级,构建创新型企业培育梯队。

  聚焦高品质都市建设,推进科技服务社会发展与民生改善。包括发展公共卫生技术,发展高品质城市支撑技术,布局碳达峰、碳中和技术,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创新。

  创新生态:四大举措营造最优科创生态

  构建体系化引才机制,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支撑。包括完善引才用才机制,加强创新人才培养,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构建国际化科技协作网络,建设开放型创新体系。包括建设粤港澳科技创新共同体,构建全国科技合作网络,打造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体系。

  构建科技金融服务网络,开创科技创新融资新局面。包括引导发展创业投资,推进科技信贷发展,构建良好的科技金融服务环境。

  构建现代科技创新治理体制,营造最优创新环境。包括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完善市镇科技创新协同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标签: 十四五 经济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