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诚节能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行业动态 > 金融科技不是网贷的“避风港”,行业泡沫终会破裂,但明天依然可期!

金融科技不是网贷的“避风港”,行业泡沫终会破裂,但明天依然可期!

作者:数科邦 发布时间:2018-09-10 1501 0 0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金融潜在风险的大规模积聚,行业泡沫不时“破裂”,网贷、现金贷等细分领域的玩家开始更多的换上“金融科技”外衣,与此同时也有不少平台宣称转型“金融科技”公司,一时间“金融科技”成为企业竞相追逐的新标签。


 替换图二.jpg


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一词并没有一个标准化的定位,使用门槛极低,这也就意味行业内会存在着某些“挂羊头卖狗肉”的企业滥竽充数。

 

金融科技不是网贷的“避风港”

 

自2014年京东金融提出“金融科技”开始,包括阿里、腾讯、百度等巨头越来越喜欢将金融科技挂在嘴边,金融科技蔚然成风。

 

对于大平台来说定位“金融科技”或许能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逼格”,而对于小平台来说可能性感的概念大于实质的应用,宣传册页上的“硬科技”也仅仅只停留在宣传层面,应用少之又少。

 

从网贷行业来看,2016年随着网贷行业的不断“爆雷”,不少网贷平台加入到了“金融科技”的大军,平台们相信如果自己的风控技术能让投资者信服那么企业的品牌、用户粘性、获客等方面都会有较大的提升。

 

在目前看来,不少宣称深耕“金融科技”的企业有“自说自话”的嫌疑,其实际应用水平和“赋能”金融机构的能力鲜为人知。

 

事实上,“金融科技”并不是网贷行业的避风港,只要平台没有停止业务,那么他的风险就不会消失,更不可能存在多家平台披露的“0逾期”现象。

 

从2018年6月开始的新一阶段的网贷“爆雷潮”可以看到,包括唐小僧、投之家、投融家等都是以“金融科技”自居,但这也没有改变其命运的走向。

 

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企业赋能金融机构的路径有两条:

 

一个是在保证金融机构不良率不变的情况下,提高审批通过率,从而服务更多金融机构难以覆盖的人群;

 

二是在保证金融机构审批通过率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不良率,提高风控水平。


事实上,除了一些真正能做到“赋能”金融机构的金融科技公司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着不少平台打着赋能金融机构旗号,实际上做的却是在金融机构处获取授信额度,平台自身做贷款业务。

 

虽然二者都是对用户进行授信使银行业金融机构能够服务到此前服务不到的人群,但从业务层面上讲却存在着天壤之别。帮助金融机构做风控、获客的平台从本质上确实是输出“科技能力”给金融机构,而从金融机构处获得授信的平台却是自担风险、自负盈亏。

 

除了网贷和现金贷转型的“金融科技”公司以外,市场上还出现了不少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他们主要提供,导流助贷、精准获客、贷前审核、贷中审查、贷后催收、反欺诈、智能营销等服务。

 

有业内人士直言,第三方“金融科技”企业提供的信贷全流程服务并不实用。

 

他表示,“作为提供第三方服务的平台难以积累信贷用户的借贷闭环数据,而在没有大量借贷闭环数据支撑的情况下风控、反欺诈等模型很难建立,即便建立了其精准程度也难说。”

因此,第三方“金融科技”服务类公司穷尽所能获取数据成为“硬实力”体现。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网络爬虫、暗网数据交易、地下数据交易盗取等违规违法行为。

 

金融科技从2014年提出至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不能否认它给行业带来“提质增效降成本”的变化,但金融是一个应该被高度敬畏的行业,平台一定要强调资金端的合规、风险端的可控、优质资产的稀缺及数据技术的重要性,而不是常将“金融科技”挂在嘴边。

 

在目前看来,“金融科技”入场玩家良莠不齐始终是潜在的风险,在现金贷、P2P网贷先后洗牌后,未来“金融科技”也注定面临大规模“变阵”。

 

核心风控是“坚盾”而非“挡箭牌”,金融科技将是金融产业未来的主流方向。

 

泡沫终会破裂,明天依然可期。


评论:

您还可以输入0/300个字
        • 无搜索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