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诚节能环保-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聚力打造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202
政策库 >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聚力打造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202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聚力打造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202

时间:2023-09-20 阅读量:483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湖州市

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聚力打造

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3—2027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湖州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聚力打造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湖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3日


湖州市聚焦八大新兴产业链建设

聚力打造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行动方案

(2023—2027年)


  为深入贯彻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浙江省"415"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浙政发〔2023〕4号)精神,高水平建设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标准推进制造强市建设,进一步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主要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高质量绿色低碳发展"主线,大力实施制造强市战略,重点围绕"4210"现代产业体系,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着力重塑制造业政策体系,聚力推进空间腾换、招大做强、企业优强、品质提升、数字赋能、创新强工六大行动,倾力推动八大新兴产业链群链建设,奋力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全国绿色智造名城,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精彩湖州篇章贡献力量。


  (二)主要目标。到2025年,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八大新兴产业链群链培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27年,初步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由3个产值千亿级、5个产值百亿级产业集群和一批高成长性的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等构成的先进制造业集群湖州板块基本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产值突破600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60%以上。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打造绿色木业、健康椅业等产业集群,力争传统优势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建成全球重要的绿色家居产业创新制造基地、现代纺织与服装先进制造业集群协同区。坚持制造强市战略,绿色低碳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全市制造业占GDP比重保持基本稳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6%以上,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亩均税收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年均增幅高于面上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面上,规上制造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3.3%,R&D活动企业占比达60%以上,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440亿元,数字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超50%。到2035年,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建成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基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全国绿色智造名城。


  二、主要任务


  (一)实施空间腾换行动,重塑产业空间布局


  1.纵深推进工业全域有机更新。以"一年有突破,三年全覆盖,五年换新颜"为目标,紧盯老旧园区、传统行业、低效企业,大力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连片整治和盘活利用,实现所有工业区块有机更新全覆盖,全市园区外小企业清零、老旧工业厂房改造清零和重点整治行业村级集聚点清零,累计腾出低效工业用地3万亩,园区容积率较改造前提升0.5以上。带动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亩均增加值超过省均水平。


  2.加快建设高能级产业平台。统筹全市产业规划,积极推动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企业向"2+8"产业平台集聚,主导产业集聚度力争提升到80%以上。加快打造"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2.0,支持打造制造业特色小镇,全力推进化工园区提档升级,持续推动国家级、省级高新区提质进位,累计建设"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4个以上,培育四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20个。打造"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实现在"2+8"平台全覆盖。


  3.全力优化产业协同布局。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环太湖城市群新一轮规划建设的机遇,聚焦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重点,大力推动各区县争创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协同区,力争实现区县全覆盖。鼓励开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县结对创建,全力推动各区县与山区26县深化产业链山海协作,谱写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二)实施招大做强行动,持续增强发展后劲


  1.谋划招引重大项目。举办好"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投洽会等活动,每年招引落地总投资10亿元以上的制造业重大项目15个以上,总投资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制造业重大项目3个以上。推动更多项目列入省发展改革委重大外资项目清单和省商务厅重点外资项目清单,确保列入项目清单中制造业项目占比达到2/3以上。强化央地对接,累计落地央企战略合作项目10个以上。


  2.加速推动技术改造。全力推进数字化绿色化协同转型发展综合试点建设工作,围绕高端化、数字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开展全域技术改造三年行动,加强工业机器人应用,每年组织实施500项技术改造项目,力争规上企业实现技术改造100%全覆盖。贯彻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实施工业低碳行动,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数量始终走在全省前列。


  3.持续优化重大项目攻坚机制。全市重大项目按"谋划类、前期类、新建类、续建类"梳理四张清单,明确时间节点和责任主体,实行动态管理、跟踪推进。筛选一批标志性项目,建立市领导联系机制,压实各方工作责任。各区县各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建立重点项目服务专员制度,实行"一项目一方案一专员",推动重点项目早开工、快建设、多产出。


  4.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坚持把"三个三"工作理念贯穿始终,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相结合,以低成本创业、高品质生活为标识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争创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用好"政企恳谈会""营商月评议"等载体,迭代惠企改革"最系列"成果,全力打造"以企为贵"营商环境品牌。深化"一起益企""暖心助企"系列活动,迭代升级应用企业服务综合平台(企业码),全力打造"企小帮"服务品牌。


  (三)实施企业优强行动,全力提升主体实力


  1.全力支持企业培大育强。制定新一轮"金象金牛"大企业培育三年行动,分层推进"雄鹰""双金""凤凰"企业培育,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大企业培育机制,"一企一策"引导大企业发展,力争上市公司达到80家,世界500强企业有新突破。出台《现代小微企业制造业评价标准》,培育现代小微企业。实施企业管理现代化对标提升工程,提升企业精益管理水平,实现规上制造业企业管理对标评价全覆盖。


  2.全力支持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运用"浙企培育"系统,统筹推进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企业培育行动。遴选储备一批细分行业影响力大、市场占有率高、创新实力强的中小企业,滚动更新冠军企业培育库,支持区县与培育企业签订领航计划书,引导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力争每年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家以上。深入推进"1113"招才引智工程,新招引人才创新创业团队1000家以上。深化科技企业"双倍增两转化"行动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260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8000家。


  3.全力加强产业链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链主"领航主导作用,加快形成全链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动态培育"链主"企业10家以上,"链主"伙伴企业总数超过3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20个。加快"产业一链通"推广应用,加强重点产业链跟踪研究,畅通产业链上下游供需信息,扩大企业选择范围,每年组织开展交流对接服务活动6场以上。加快推进产业链预警机制,分级处理产业链断链断供问题,形成工作闭环,推动全链条防范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4.全力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持续擦亮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这块金字招牌,构建国家、省、市示范企业梯队培育机制,全力打造服务型制造绿色模式,力争新增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20家以上,新增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平台、项目)50家以上。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培育融合发展企业(平台)15家(个)以上。


  5.推动企业国际化发展。深化民营跨国公司"丝路领航"新三年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开展跨国投资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区域总部等。高质量举办经贸洽谈会,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加快跨境电商创新发展,高水平建设跨境电商综试区。持续推进"店开全球""品牌出海""独立站领航"系列行动,建设公共海外仓90个以上。


  (四)实施品质提升行动,打响"湖州制造"品牌


  1.提高制造业质量水平。争创中国质量奖,力争实现中国质量奖(提名奖)零的突破。深入开展新一轮质量提升行动,滚动实施全市制造业特色产业质量提升项目。实施重点产品质量阶梯攀升工程,开展重点产品风险排查整治,推动特色产业、产品质量迈向高端。推进"千争创万导入"活动,大力推广"质量管家"服务模式,建设完善"质量管家"一站式服务平台,每年为1000家企业提供质量管家服务,推动1000家企业导入先进质量管理方法,1000家企业设立首席质量官。持续推进小微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百千万"提升行动。


  2.强化"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全力争创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质量强国标杆城市和全国质量品牌示范区、"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试点。开展"百企创牌"行动,每年培育100家政府质量奖企业、100家"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实施"浙江精品"培育行动,每年培育"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30家,"浙江出口名牌"4个、"浙江制造精品"15个。


  3.加快企业标准创新发展。深化"标准化+"行动,建立标准创新型企业梯度培育制度,成立标准化技术组织,持续推进"百城千业万企"对标达标提升试点建设。新增主持或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100项以上;新增"品字标浙江标准"等团体标准40项以上;新增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试点项目5项以上;新增参与对标达标企业100家以上;争取设立湖州市标准创新贡献奖;争取获批筹建全国标技委(分委会、工作组)、省级标技委1家以上。


  4.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高价值知识产权培育平台,前瞻布局一批核心专利、基础专利、标准必要专利。积极争取"两山"绿色知识产权推广中心和长兴新能源储能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落地,湖州市知识产权数字化产业园建成省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累计建成专利导航服务基地3个、产业知识产权联盟8个。做强安吉(绿色家居)国家级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提高知识产权"快保护"能力。


  (五)实施数字赋能行动,厚植跃升发展动能


  1.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实施"芯联万物"行动,瞄准500强企业、央企、军工企业,引育一批引领未来的数字经济创新型企业、独角兽企业,超常规发展数字产业化,完成产业投资不少于800亿元,半导体及光电产业链、地理信息产业链产值分别达到1000亿元、500亿元。


  2.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引领数字化转型。聚焦块状经济和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化推进动力电池、时空信息等行业产业大脑建设,以产业大脑探索数据价值化改革,以未来工厂引领企业组织形态变革,以"产业大脑+未来工厂"融合发展丰富数字化解决方案和特色化场景服务,驱动生产方式转变、绿色低碳重构、商业模式创新、产业生态重塑。


  3.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三个全覆盖"。深入推进童装、电梯、椅业等产业新智造集群(区域)试点,打造以未来工厂为引领的新智造梯队。新增培育未来工厂、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300家(个),培育制造业"云上企业"60家,建设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80个,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28万元/人以上,推动规上工业企业、重点细分行业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和百亿元以上产业集群工业互联网平台全覆盖。


  (六)实施创新强工行动,抓实赶超关键变量


  1.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面向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聚焦半导体及光电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和可持续发展领域,迭代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每年组织实施各类重点研发项目100项,其中省"双尖""双领"重点计划项目25项左右。推动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


  2.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技术和产品开发,加强重点产品和工艺推广应用,每年实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5个。鼓励企业加速研发首创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力争每年新增"三首"产品22项以上。


  3.推动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建立"以结果论英雄"的亮晒比拼机制,定期通报新型研发机构工作进展,凝练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案例。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揭榜挂帅",每年推进100项重点科技成果转化,带动全市技术交易额突破200亿元。


  4.建设重大创新载体。打造环西塞山科创走廊。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加快建设西塞科学谷等创谷平台。加快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推动国内外顶尖高校院所、链主企业来湖建立科研机构,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1家,每年建设市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200家以上。建立"优胜劣汰、有序退出"的动态管理和星级评定机制,深化"一院一公司一园区一基金"发展模式,推进现有研究院整合提升。


  三、政策措施


  (一)构建先进制造业群链培育政策体系。制定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扶持政策,统筹不少于10亿元,在推动产业创强、发展数字经济、倡导绿色低碳、强化科技创新、企业培大育强、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精准产业导向,提振发展信心,重点支持符合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新兴产业投资扩量,最高奖励5000万元,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2027年底前,每年从土地出让收入中提取0.5%以上作为"腾笼换鸟"专项经费,重点用于盘活工业用地、企业整治提升、宿舍型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完善等。


  (二)强化基金金融支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领撬动作用,建立省市分级联动的机制,与省里合作设立规模不低于100亿元的区域引导基金,统筹用好财政、税收、金融等政策,推动更多项目落地见效。积极引导基金向"2+8"平台倾斜,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物流装备等八大新兴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植入强劲资本引擎。深入实施融资畅通工程升级版,引导金融机构用足用好各项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扩大人才创业企业、科技型企业、制造业中长期、普惠小微企业、企业信用等重点领域的保障力度,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三)强化工业用地保障。建立资源要素全市"蓄水池",推动资源要素高效精准配置。工业用地占全市土地出让总量的比例不低于40%,省级及以上开发区、高新区等存量工业用地总量保持稳定。严格执行"2456+节能减排"的项目准入标准,加大"五未"土地处置力度,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退低进高""退劣进优",提升亩产效益。到2027年,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考核激励的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将全部用于支持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大项目的建设。


  (四)加强用能保障。研究制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实施二氧化碳达峰行动计划,多点多维建立"零碳"试点示范,积极开展"碳中和"实践。完善能源"双控"制度,在能耗强度达标的前提下,对单位能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利用新增和腾出的用能空间优先给予保障,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优势地区、优势企业、优势项目给予重点保障。对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0.52吨标准煤/万元的制造业重大项目,在项目所在地确保完成能耗双控目标任务的前提下,节能审查开通"绿色通道"。


  (五)提供坚强人才支撑。构建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迭代升级"南太湖精英计划",加大青年人才引育力度,加强湖州工匠培育,深化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深入推进人才密度指标纳入企业亩均效益评价试点,大力发展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创新生态优化提升,让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实施技工教育提质增量计划,推进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深化产教融合缓解技能人才短缺问题。优化"才企对接"平台,加大专业人才供给,扶持做大浙大研究院、电子科大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引导本地湖州学院、湖州职院根据湖州市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设置院系和专业,加强产业集群专业人才支撑。


  (六)健全工作体系。加强对湖州市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根据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积极争取"浙江制造天工鼎"。开展集群竞赛,建立赛马机制,进一步建设更富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集群发展促进组织,积极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立统计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八大新兴产业链运行监测。开发推广集群应用场景,强化工作集成、创新服务和智慧决策。

声明: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权利人,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 无搜索结果